近年来,武汉出版界通过版权贸易、实物出口以及营销渠道拓展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国图书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利兹大学全英中国学研究所夏丽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同并赞赏武汉出版人的这份努力,她说:

“图书做得越来越漂亮,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努力接近欧美读者的口味,满足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读者的需要。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武汉出版界已向美、英、法、德、俄罗斯、加拿大、日、韩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共输出版权近千种。

“过去我们是剃头担子一头热,不太顾及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

应该下工夫揣摩外国‘食客’的口味,‘定制’符合他们欣赏习惯和需求的图书。

”一位资深出版人曾如此感慨。

武汉出版界这些年的确在尝试打通“厨房”与“餐厅”之间的通道,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分阶段制定和实施出版合作规划,并根据不同市场、不同出版物的需求和特点形成合理分工,编辑、出版一批外向型图书,进入了国际主流市场。

比如与美国读者文摘公司和Beter Link出版公司合作的英文版 “文化中国系列”,2009年已出版近250种,成功输出版权150种,在美国和欧洲产生一定反响,目前该系列丛书已进入近20个国家和地区。

在本届伦敦书展上,“文化中国系列”又成功输出《中国盆景艺术》等八种图书版权。

因为“口味”对路,武汉世纪出版集团旗下26家出版单位也创下版权输出105项的好成绩。

国际书展是全世界出版同行展开交流、展示自身出版实力的大平台,武汉出版界每年有选择地组团参加国际书展,通过与国际出版界的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拓宽“走出去”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武汉出版界参展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连续实现版权贸易顺差。

尤其是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唯一的地方展区,武汉代表团引进签约147种,输出签约169种,实现版权贸易历史性突破。

在2012伦敦书展期间,武汉出版界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图书推广,并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威利集团、培生集团、亚马逊、国际出版商协会、英国出版商协会等国际出版界进行深度接触。

威利集团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总裁史蒂文·米龙今年特意从美国赶到英国。

他说,伦敦书展办到现在,他第一次参加,就是因为今年主宾国是中国,“希望有更多机会与武汉出版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武汉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表示,武汉出版界要以更加国际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专业的方式与国际出版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武汉市新闻出版局也将更好地引导和支持武汉出版企业在国际出版领域拓展空间、塑造品牌、提升实力,通过优秀沪版图书的版权交易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武汉、了解中国。